Wintel移動領域“山寨”策略能否奏效?

  繼今年英特爾確立平板電腦出貨4000萬的目標並將深圳“山寨”(白牌)廠商作為主要合作對象及4000萬出貨主力之後,近日,微軟全球CEO納德拉的訪華也將深圳,確切地說是將深圳的白牌廠商作為其未來移動設備(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翻盤的重點和突破口。

  熟悉Wintel的人都知道,Wintel之所以在傳統PC產業獲得成功,更多得益於重量級合作夥伴的支持。像聯想、惠普、戴爾等,這些廠商構成瞭傳統PC產業中Wintel體系的支柱。這種支柱不僅體現在對於Wintel規模的支持(Wintel成功靠的就是規模效應)正是基於這種模式的成功,Wintel在進軍移動市場的初期也希望能將這種模式復制到移動市場。例如之前在智能手機市場中,微軟與諾基亞達成的戰略合作、英特爾選擇諾基亞共推MeeGo等,無非是希望借助手機市場中老大的品牌、出貨量基數、市場影響力等來推廣自傢的芯片和系統。但最終都是無疾而終。我們之所以在此提及Wintel初期的策略,是想說明今日Wintel轉向“山寨”的市場策略並非是主動為之,而是迫不得已無奈的選擇。

  既然是無奈的選擇,就意味著該策略肯定會存在某些與大廠合作中不可能出現的弊端和結果,而能否克服這些弊端,將直接關系著Wintel移動“山寨”策略能否奏效。

  以今年首先在“山寨”平板電腦市場發力的英特爾為例,截至到目前為止,其4000萬平板電腦的年銷量目標,隻是完成瞭2000萬左右,盡管與去年相比,其在平板電腦市場的出貨量大增,但隨著而來的是營收和利潤的大幅下滑。例如今年第二季度,英特爾移動和通信事業部的營收為5100萬美元,同比下滑83%,運營虧損高達11.2億美元,也就是說,在平板電腦市場,英特爾的出貨量越大,其營收規模反而在萎縮,而利潤也在銳減。何故?主要是對於廠商的補貼,尤其是對於這些“山寨”廠商,它們本身就實力弱小,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會轉行或者轉投ARM平板電腦陣營。所以英特爾為瞭維系這種所謂的規模和廠商的穩定,不僅補貼,甚至采取芯片免費的策略。

  雖然有業內認為,隨著這種策略的延續,廠商會對英特爾形成依賴,最終英特爾會通過這些廠商實現盈利。初看此觀點很有道理,但我們認為一旦這種近乎免費商業模式形成,要改變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為這種模式的實質或者說動力不是在於英特爾芯片本身,而是免費,甚至是倒貼給自己的商業模式。即英特爾與山寨廠商合作的基礎更多是免費的商業模式。

  再看微軟,在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市場與大廠合作效果甚微之後,今年將9英寸以下的設備的操作系統免費,雖然這種策略贏回瞭某些大廠的支持,但從這些廠商的實際行動看,更多是出於一種應付和面子。例如三星雖然從未聲稱退出微軟陣營,但由於其在Android陣營已獲得成功,且一直在琢磨自傢的生態系統,似乎很難再拿出什麼像樣的Windows Phone;HTC推出的HTC One的Windows Phone版本,據稱就是之前HTC One Android版本的翻版,也就是說HTC連針對Windows Phone重新設計都沒有做,可見其對於Windows Phone的重視程度。而中國廠商華為則已明確表示短期內不會采用Windows Phone系統(盡管系統免費)。另外一傢中國廠商聯想的首款Windows Phone直到目前仍未見蹤影(據稱是今年晚些時候)。既然免費對大廠沒有什麼吸引力,對於中國的山寨廠商呢?

  如果說英特爾可以憑借芯片免費或者補貼的策略,在芯片層面與ARM相比還可以算作一個優勢的話,那麼從系統看,人傢Android本身就是免費的,也就是說微軟對於中國山寨廠商可鞥存在的優勢也不復存在。盡管初期可能會因為由之前的收費變成免費會有部分廠商因心理落差(從收費到免費)會采用Windows Phone系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與同樣免費的Android系統的比較,這種落差效應將很難持續,屆時,其回歸Android陣營將不可避免。更為重要的是,微軟將如何從這些山寨廠商身上盈利?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Wintel目前及未來采取的移動領域“山寨”策略,給其帶來實質性商業價值的可能性不大,充其量是賠本賺吆喝。所以,技術、產品及生態系統本身的創新及完善才是解決Wintel在移動市場低迷的根本。